全球及中国电动垂直起降市场深度调研报告(2025 GFH705)

时间:2025-06-02  来源:IIM信息   点击:

报告摘要

电动垂直起降(eVTOL)行业在2025年进入规模化商用临界点。全球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34%,中国贡献超40%的增量需求。政策驱动下,城市空中交通(UAM)成为核心场景,2025年全球适航认证机型数量较2023年翻倍,中国自主研发机型占比提升至35%。

产业链上游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/kg,推动航程提升至300公里以上,但电机与飞控系统成本仍占整机成本的52%。中游整机制造呈现“2+5+N”格局,两家欧美企业占据全球50%试飞里程,五家中国企业完成C轮以上融资。下游应用场景中,紧急医疗运输和高端旅游占比超60%,深圳、成都等城市开通首批商业化空中出租车航线。

市场需求呈现两极分化:亚太地区偏好低成本短途通勤,欧美市场聚焦中长途商务出行。中国政策红利显著,低空空域改革试点扩展至15个省份,2025年地方补贴总额超20亿元。全球适航标准趋严,中美欧三方技术协议覆盖80%认证条款,但适航周期仍长达18-24个月。

商业模式从产品销售转向运营服务,头部企业服务收入占比达45%。专利壁垒加速形成,2024年全球eVTOL专利总量同比增长67%,中国企业在复合材料领域专利占比达28%。国际贸易呈现技术输出特征,中国向中东及东南亚出口整机数量同比翻番。

行业痛点集中在降本与基础设施建设。起降平台单座建设成本超50万元,制约规模化部署。充电网络覆盖率不足30%,氢燃料电池技术或成下一代突破方向。

报告目录

1. 全球及中国eVTOL行业发展综述
1.1 行业定义与分类
  1.1.1 动力类型(纯电/混合动力/氢能源)
  1.1.2 构型差异(多旋翼/复合翼/倾转翼)
1.2 2023-2025年关键里程碑事件
1.3 产业生命周期判断

2. 市场需求与规模分析
2.1 全球市场规模及预测(2025-2030)
  2.1.1 按应用场景划分(客运/货运/特种作业)
  2.1.2 按区域划分(北美/欧洲/亚太)
2.2 中国市场需求特征
  2.2.1 政策试点城市需求图谱
  2.2.2 企业级采购与个人消费比例

3. 产业链深度解析
3.1 上游核心部件供应格局
  3.1.1 电池技术路线竞争(固态/半固态/锂硫)
  3.1.2 电驱系统国产化率
3.2 中游整机制造竞争态势
  3.2.1 头部企业产能布局
  3.2.2 二代机型技术参数对比
3.3 下游基础设施现状
  3.3.1 起降平台建设进度
  3.3.2 空管系统升级路径

4. 政策与标准体系
4.1 国际适航认证进展(FAA/EASA/CAAC)
4.2 中国低空空域管理政策演变
4.3 行业标准缺失领域分析

5. 技术演进与专利布局
5.1 关键技术突破方向(2023-2025)
5.2 全球专利地图(按技术分支/地域)
5.3 中美欧技术路线差异

6. 商业模式创新
6.1 运营服务收入模型
6.2 基础设施共建模式
6.3 数据增值服务探索

7. 风险与挑战
7.1 技术可靠性验证压力
7.2 城市空域管理冲突
7.3 公众接受度培育

8. 进出口与全球化竞争
8.1 核心部件国际贸易流向
8.2 中国企业的出海策略
8.3 技术合作与壁垒现状

以上信息来源于IIM信息(iim.net.cn)相关研究报告,版权归IIM信息所有,如引用请标注来源。

相关文章

图片链接
搜索 搜索 订单 订单 客服 客服 注册 注册 联系 联系 投稿 专栏